在生活現場凝練美好的詩意
心靈是詩人的原鄉。被詩歌記錄的心靈,會在語言中留下軌跡,可以內視精微,可以包容萬物,也可以在想象與眺望中,撫慰躁動的時光,給予詩歌無限的意蘊。在詩人的世界里,心靈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神奇無限的想象力,可以無限拓展深邃、寬廣的空間。而詩人鐘情于心靈抒發的浪漫情懷與保持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并不矛盾。在當下,讓詩歌回到現實生活和讓詩人回望心靈同樣重要。
寫生活,寫時代,并不必然傷害詩意。以詩學的目光觀察生活,以詩學的筆觸呈現生活,在生活現場凝練美好的詩意,反而可以更好地抵達生活的真相,增強詩歌的共鳴度和感受力。同樣,詩意的深度與語言的淺顯也不矛盾。淺顯只是為了實現審美路徑的便利,而詩人通過生活化的語言,自如運用象征、暗示、多義等手法,解出那個無法言說的妙處?!拔颉边@個字,才是根本。
真正的詩,其妙處,當在不可說之美,也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是說,文辭中包含了真正的意圖或含義,詩人并沒有直接明確地說出來。詩是需要復雜化的。讀者或聽者通過仔細體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層意義。它強調的是表達方式的委婉和內涵的深遠,使得意義的傳達不是那么直接,而是富有暗示性和多層次性。
普通人的生活大體上是平凡的、瑣碎的,卻也閃爍著動人的智慧,就看詩人是否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精準的抒情能力。詩歌中的詞語,如果不能創新,是最易變質的。保鮮的秘訣,就在于獨特:獨有的表達,獨有的抒情,獨有的妙不可言。
以天津詩人陳麗偉詩集《心事物》中的詩歌《春分》為例。這首詩歌就體現了日常生活書寫中語詞的妙用。詩人寫道,“春分了,分什么呢/春分了,總得分點什么/要不這樣吧/把春云分給藍天/把春花分給綠地/把春風分給垂柳/把春水分給春風//下面,我們分人/把草地上奔跑的兒童/分給他們的父母/把小徑上散步的青年/分給他們的戀人/把拐杖與銀發/分給圓滿的夕陽//把書聲與課本/分給城市和鄉村/把戰亂中饑餓的人們/分給城堡和食品/把旅途上孤單的人們/分給友誼和信任//然后,我們分春/一半分給落雪的冬天/因為今天的每根青草/都滿懷感恩/一半分給火熱的夏天/因為未來的漫漫長路/需記住初心//至于,我們自己/就什么都不要分了/只要在心底/埋一粒善良的種子/整個生命的旅程/都會是鮮花綠茵”。
這是一首節令詩。春天的福利是永在的,詩人有自己的愿望和安排,可以“把春云分給藍天/把春花分給綠地/把春風分給垂柳/把春水分給春風”,更可以“埋一粒善良的種子”,蓬勃出一個溫暖的人生?!鞍巡莸厣媳寂艿膬和?分給他們的父母”,其實反映的是家人分離及親情的缺失、陪伴成長的珍稀。希望把本來的美好歸還回去,反襯的是生活中存在的遺憾。詩人寫的是生活中不必說、不可說,卻又不得不說的人和事。隨后,“冬天”“感恩”“初心”,三個關鍵詞自然進入抒情視野。而“埋一顆善良的種子”于“整個生命的旅程”之中,這是生活的徹悟和生命的基本經驗。每個人披星戴月,一路走來,最終領略到生活的意義、生命的真諦。
《春分》這首詩,從一個“分”字入手,寫現實,寫春天,寫溫暖,是想象力為詩人賦能,也是語言為詩歌的表達提供了無盡的可能。作品在明亮中有曲折,語言通透,有對生活層層疊疊的巧妙拆解。對于詩人來說,要寫出一首好詩,想象力、情感經驗和語言表達三者缺一不可??梢郧?,可以直白;可以隱喻,也可以通透;需要技術,需要詩藝,更需要生活,最終通過神奇的語言落地。
(作者:劉功業,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