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文學研究國際研討會于浙大舉行
2024年是莎士比亞誕辰460周年,也是莎翁作品最著名的中譯者朱生豪先生逝世80周年。為此,9月20日至22日, 由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中心(CRMS,Zhejiang University)和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莎士比亞研究分會(簡稱中莎會,The Shakespeare Association of China,SAC)共同主辦的莎士比亞、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文學研究國際研討會于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召開。該研討會由浙大-耶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研究合作計劃、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等共同資助,聚集了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及我國的頂尖莎學家、知名學者110余人,另有國內外碩博生約70人與會,其中不乏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伯明翰大學、開放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日本杏林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恒生大學、澳門城市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所世界頂級名校的學者和研究生。
21日上午,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董燕萍院長的主持下拉開帷幕。董院長向大家介紹了與會嘉賓,包括耶魯大學David Kastan教授、伯明翰大學Michael Dobson教授、哥倫比亞大學Alan Stewart教授、喬治·華盛頓大學Alexa Alice Joubin教授、日本杏林大學Yoshiko Kawachi教授、英國開放大學Nicola Watson教授、廈門大學Jonathan McGovern教授、臺灣大學邱錦榮教授、南開大學及南方科技大學王立新教授、北京大學黃必康教授(中莎會會長)、北京大學辜正坤教授(中莎會前會長)、東華大學楊林貴教授(中莎會副會長)、四川外國語大學李偉民教授(中莎會副會長)、西南大學羅益民教授(中莎會副會長)、河北師范大學李正栓教授、南京大學從叢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王嵐教授、河南大學高繼海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朱小琳教授等。
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兼國際聯合學院黨委書記何蓮珍教授發表致辭,她簡要回顧了從馬可波羅到司徒雷登等西方文化名人與杭州的因緣,并誠摯歡迎海內外來賓來到杭州共話莎翁,研討學術。中莎會會長黃必康教授在致辭中說,本屆研討會主要探討中國的莎士比亞研究,而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比較研究或將給莎翁研究引入中國文化的印記。
六位莎學家在隨后進行了主題發言。首場主題發言由南京大學從叢教授主持,耶魯大學David Kastan教授談了“為什么我們關心莎士比亞?”的問題,他說雖然莎士比亞在文學界像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一樣流行,但很多人并不關心莎士比亞,但莎士比亞切切實實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引導我們對很多問題進行多元思考。伯明翰大學Michael Dobson教授則通過觀察世界各地萬神殿石柱、學院樓、圖書館、名人居住地建筑物及公園等的雕塑,總結列舉了與莎士比亞同樣重要的各界杰出人物,例如但丁、歌德、席勒等。他特別提及了浙江工商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莎士比亞雕像、上海魯迅公園世界文豪廣場的莎士比亞雕像等,嘗試探索莎士比亞在其同時代人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哥倫比亞大學Alan Stewart教授的發言主題為“莎士比亞以前的戲劇”,探討莎劇中的“戲中戲”,參照《仲夏夜之夢》《哈姆雷特》《托馬斯·莫爾爵士》中的場景,重新探討商業劇院產生之前及莎劇誕生前的戲劇模式。
黃必康教授主持了第二場關于“全球和中國莎士比亞”的線上主題發言。喬治·華盛頓大學Alexa Alice Joubin教授發言的主題為“全球莎士比亞的終結”,她運用??绿岢龅摹爱愅邪睢保╤eterotopia)理論,探索莎學研究和莎劇表演在跨文化中的另一空間。臺灣大學邱錦榮教授回顧了百年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中譯”,試圖探討在中、英兩種截然不同的語境里如何轉換、演繹十四行詩,譯者如何維持詩句的韻律和意義之間的平衡。北京大學辜正坤教授討論的是“中國莎學研究理路框架”,提出“莎士比亞研究的玄-元-泛三領域”,探討“什么是學術研究的大格局”。他指出玄-元-泛三個研究領域構成一個互根互構互補互彰的莎士比亞研究理論和方法系統性框架。
21日下午,共有22場分論壇展開討論,議題豐富多樣,從莎學研究方法、翻譯研究、跨文化研究、莎士比亞喜劇、悲劇、歷史劇、莎劇改編、莎劇中的政治、莎士比亞教學與表演、中世紀與文藝復興詩歌戲劇研究等角度進行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學術研討,涌現了諸多新穎議題。與會者在分論壇報告了他們最新的學術成果,并得到同領域杰出學者的點評,促成了高參與度的學術對話。
在22日上午的兩場主題發言中,首先由西南大學羅益民教授主持,英國開放大學Nicola Watson教授做了主題為“物化莎翁”的演講,探討莎翁為什么四百年來名氣不減,列舉了江西撫州、艾馮河畔斯特拉特福鎮、威斯敏斯特教堂等地的莎士比亞文化遺產,回顧了“莎士比亞”文化遺產發展史上的四大重要事件。而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廈門大學Jonathan McGovern教授則探討了《一報還一報》中的請愿問題,指出莎士比亞利用“請愿”完善他的戲劇情節主線,從而闡述了“法律”和“正義”的主題。隨后,浙江大學沈弘教授分析了《亨利五世》中亨利向法國公主凱瑟琳求婚時的雙語對話,析解了莎士比亞的語言魅力及英語史上英語取代法語成為上層語言的歷史背景。
最后一場主題發言由四川外國語大學李偉民教授主持。南開大學王立新教授回歸到歐洲文學淵源,探索希伯來神話的特質、文本、觀念與意義。河北師范大學李正栓教授介紹了鄧恩的生平,分析鄧恩詩歌中“圓”和“三角”的意象,解讀鄧恩的共同體思想,闡明詩人對整體統一和內部和諧的追求。中山大學王瑞雪副教授對16、17世紀最流行的古希臘作家歐里庇得斯傳記書寫《生平》與其他來源做出比較,以折射羅馬帝國至拜占庭時期歐里庇得斯的接受狀況。
研討會閉幕式由浙江大學高奮教授主持。中莎會副會長、東華大學楊林貴教授在總結發言中指出,同時作為“新時代國際傳播背景下中國莎學的發展方向”的中莎會年會,本次盛會讓我們了解了中外莎學最新發展動向和研究成果。最后,會議的主要組織者、浙江大學郝田虎教授發言,他認為,本次研討會參會熱情高、協作程度高、學術水平高、國際化程度高,內容豐富,并對會務成員和志愿者表示了感謝。
在研討會期間和研討會前后,主辦方舉行了多場活動,包括三場學術講座、中莎會理事會、燭光誦讀會和學生戲劇節決賽等。
研討會前,耶魯大學David Kastan教授就“荷蘭畫家倫勃朗的自畫像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真實性”進行了講座。Kastan教授認為,藝術或文學中揭露的“自我”永遠是虛構的,藝術并不是自傳體式的自我揭露,而是藝術性的自我呈現。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Michael Dobson教授做了“莎劇《泰爾親王配力克里斯》的治愈之旅”的講座,他從表演的角度,探討了該劇前言中提及的修復功能及莎劇中反復出現的慰藉和療愈作用。23日晚,北京大學黃必康教授在“知西方莎學之道,走中國莎學之路”的講座中梳理了西方莎學的六大趨勢,并指出在智能時代中國莎學未來的立足點和發展方向。
20日晚,中莎會在浙大外院青荷咖啡吧舉行了理事會。隨后,“與莎翁相約”的燭光誦讀會由武漢大學戴丹妮副教授主持,莎學家們歡聚一堂,共同演繹莎翁的精彩文學片段。
21日晚,第二屆“友鄰杯”莎士比亞學生戲劇節決賽在臨水報告廳展開角逐。大學組和中學組演員都呈現了高水平表演,《麥克白》劇組穿著科技感現代服飾,還有不少劇組將中國元素融入戲劇,在鮮活的表演中重新解構又建構“莎士比亞”。